其他

直销企业为何偏爱与涉传公司进行“合作”?【防骗】保健品纪念币骗术"围猎"老人!骗子套路越来越专业,快告诉爸妈

2018-03-19 同城反传联盟

“直事儿”(微信ID:cndsn-zxbdw)了解到:直销行业的壮大使得直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,其中一个重要举措便是与其他企业达成战略合作,谋求突变。但是在发展中部分企业却误入传销的迷途中。



       如今直销行业发展越来越壮大,不仅来自直销企业自身创新发展,更源于直销企业谋求新的合作伙伴。尽管很多直销企业初衷是美好的,但也出现部分直销企业铤而走险与涉传公司进行“合作”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?“直事儿”(微信ID:cndsn-zxbdw)通过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玄机。

暗流涌动

直销企业欲谋富租借牌照给涉传公司

直销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,但问题也接踵而至。神化产品功效、吹捧产品效果;大肆宣扬暴富、虚构收入状况;未取得直销资格而擅自开展直销业务;面对消费者投诉不积极不及时各种推诿扯皮;招募直销员过程中强迫购买资料产品收取入门费等等,部分直销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完全忽略了产品消费的本质,而将产品功效、制度模式等作为大肆吹嘘的主角,频频踩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红线,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。有的直销企业甚至铤而走险,私自租借直销牌照给涉传企业进行所谓的“合作”,其危害不可估量。

直销企业与涉传公司,甚至与真正的传销公司合作都是可以查询的,名义上打着“合作”的旗号,实际上私下租借直销牌照进行所谓的“直销活动”。 “直事儿”(微信ID:cndsn-zxbdw)调查发现:广东以前有一家专门销售卫生巾的企业,当时生意非常红火,被誉为直销界的一匹“黑马”。而实际上,这家企业由于涉嫌传销被山东、内蒙等地的公安机关查处。南京某直销企业的管理团队就来自于广东的这家涉传公司。当时,他们在那家企业“创造”了所谓致富的“神话”,后来因为各地公安查得厉害,加之和公司老板利益上的纠葛,就离开了这家涉传公司。离开后,他们和一些企业洽谈过合作,最后还是和南京某直销企业进行了“合作”,“合作”的机制是变相承包的。管理团队来自传销企业,必然会在直销运作中带有传销的思维和痕迹。几年来,这家直销企业先后被成都、山东、浙江、黑龙江等地的工商机关查处过,有的是违规操作,有的是涉嫌传销。除此之外,有的刚获牌的直销企业苦于业绩难以短期提升,铤而走险与涉传企业达成战略“合作”。例如,吉林某家直销企业与山东某家正在申牌的企业进行合作,此前山东这家申牌的企业利用原始股进行传销的活动已经昭然若揭。

跨界联姻

直企跨界互联网谋合作被指频频涉传

“直事儿”(微信ID:cndsn-zxbdw)调查发现,社会上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十分猖獗,传销手段更加隐蔽,各式各样的新型传销接连出现,最突出就是消费(投资)返利为经营模式的返利式传销,其次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传销活动。如今许多直销企业都在发展电子商务,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,似乎直销企业的电子商务又是一个很快致富的新路。但是并不是迈入电子商务都能够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。许多直销企业涉足互联网之后,被传销公司仿效利用之后进行传销活动。近几年微商传销活动频繁,微信更是成为重灾区。有的直销企业偏偏喜欢刺激与风险,直接与微商企业进行战略合作。其背后涉传的风险大大提升了。

事实上,直销与电子商务是不同的两个营销渠道。如果把直销与电子商务捆在一起,那么难免要出现负面的影响,甚至出现涉嫌传销的情况。据了解,我国直销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很多,覆盖面更是宽泛,但真正做得规范的企业不是很多。按照《直销管理条例》、《禁止传销条例》的有关规定,直销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渠道拉人头已到了涉嫌传销的边缘。比如,以电子商务形式搞“返利”、用直销的制度搞电子商务,甚至有的直销企业的电子商务就像传销中的“资金盘”。有的直销企业甚至直接搞起电子商务“直销化”, 而电子商务“直销化”则是指采取多层次直销和采取团队计酬的方式发展电子商务。如今现在“互联网+直销”已是大势所趋,由于不再依赖传统的,基于固定区域的经销代理模式,人对人的传递式销售更加隐蔽,难以追溯,国家在监管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。面对如此复杂而缺乏法律规范的地带,直销企业纷纷跨界互联网寻求合作,这也难免会沾染上涉传的嫌疑。

引火烧身

直企与涉传公司合作致使消费者走进误区

“直事儿”(微信ID:cndsn-zxbdw)注意到,直销企业谋求合作是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,但有的直销企业偏爱冒险,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,即便真发生大事情可以极力撇平关系,如果一旦直销企业与涉传公司进行合作,不仅玷污了直销行业,更会遭到媒体曝光,让许多人将直销与传销等同起来。

然而由于涉传企业无法获取直销牌照,所以他们更觊觎直销牌照作为合法的护身符。再加上直销门槛偏高,直销行业的商业环境并不十分明朗,所以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一些国内外非法企业为了追逐利益,有意无意地混淆直销的概念,在灰色地带收敛钱财。这实际也可以看出,直销这种商业模式,自身免疫力很弱。也正因为如此,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有些人的自律意识荡然无存,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奇门怪招。例如,有的直销企业为了筹集资本,利用原始股进行所谓的“众筹”“资本运作”等,实际上就是拉人头搞传销。有的直销企业自身害怕涉传风险,会与传销公司进行“合作”,一个出钱,一个出力,最后共建“双赢”。

直销企业与涉传公司进行合作,必然是引火烧身的结果。其受害者无法是消费者与直销员。直销企业是获得国家直销经营许可的,一般不明真相的普通老百姓会认为直销企业开展的活动是合法的,因而他们不假思索地参加了涉传活动,最终很多会员会血本无归。另外,直销员本来是推销直销产品的,如果让他们参与涉传活动,就等同改换了直销员的角色,成为被动的传销者了,一旦真相被曝光,受害的是广大直销员。因此,直销企业与涉传公司合作需要慎之又慎,谨防谋小利而失全局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
【防骗】保健品纪念币骗术"围猎"老人!骗子套路越来越专业,快告诉爸妈



保健品、夕阳恋、纪念币……

城市老年群体的晚年,

似乎总有一些骗术相伴。

记者调查发现,

近年来,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越发“缜密”,

甚至这种行骗套路越来越“专门化”,

似乎行骗者摸透了老年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习惯,

找准了老年群体的“命门”。

在济南经四路一写字楼内,一位老人手里拿着拍卖收藏品的价格信息。来源:齐鲁晚报 记者 许建立 摄

老年人被骗之后,

有着诸多不解和疑惑,

也加深了与当下社会环境的隔阂。

家人明知老人被骗,也不敢惹老人生气

3月7日,70岁的老肖在女婿的搀扶下,来到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援助。老人反复表示,自己“迷迷糊糊”就被骗了。老肖的女婿告诉记者,这是老爷子第二次被骗了,而且还是同一家保健品公司。

2017年1月,老肖在遛弯时遇到一位小伙子热情搭讪,并让老肖留下了联系方式。三天后,老肖接到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打来的电话,原来索要电话号码的小伙子是该公司的销售员,他鼓励老肖来听健康讲座。

在接连听了三场讲座后,老肖相信了“专家”的推荐,买了两万元的保健品。这事很快就被女儿发现了,女儿感觉老人被骗了。由于理亏,保健品销售公司乖乖地把钱退给了老肖的女儿。

但是四个月后,老肖再次路过那家保健品销售公司时,又被拉进了门店。面对销售员的情感攻势,老肖招架不住了,这次一下子买了52700元“胎盘冻干粉胶囊”和18000元的“越橘叶黄素片”。销售人员宣称,前者对心脏好,后者对眼睛好。

老肖的女婿表示:

“老人都没怎么吃,花五万多元买的保健品一粒没吃,因为老人近来眼睛不好。就吃了点那个叶黄素片。”

面对三大箱子的保健品,老肖告诉记者,每次在家中看到这些东西,他时而感到“兴奋”,时而感到“惆怅和茫然”,但“被骗感”却很小。老肖说:

“买这些东西是‘正买’,也是为了活久点,感觉不出被骗来。”

老年人被骗,考验着家庭关系

第一次被骗后,老肖女儿很快发现了异常,而第二次,过了半年后女儿才发现情况不妙。据老肖讲,一名姓谢的推销员还特意“嘱咐”过,不要跟家里人说,要把保健品藏好,不然服用的时间太短,没有效果。

老肖按照推销员的要求做了。由于交钱时老肖手头没有那么多现金,需要到银行取钱,而老肖不会用自助取款机,就在自助取款机前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了推销员,让其帮忙操作。

据老肖回忆,从一张工行卡里取了10000元,从另一张建行卡里取了7000元。可是2018年春节期间,老肖拿着两张卡在柜台查询余额时发现,工行卡和建行卡共少了47000元。银行卡余额里的蹊跷,让老肖坐不住了,虽然怕子女责怪,老肖还是向女儿说起了这件事。

老肖的女婿说:

“骗子太可恶了,这不是挑拨家庭矛盾吗?”

原来,为了买保健品,老肖还曾以外出旅游报团的名义向女儿借了10000多元。由于这是保健品销售公司第二次骗老肖了,吸取了上一次“教训”,这次没有给老肖任何收据,而且老肖把保健品藏得也严实,女儿发现这事也是半年之后了。

家住济南天桥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,去年春天她在家里发现一些保健品盒子,询问孩子后她差点崩溃。因为孩子告诉她,那是奶奶去听讲座后,带回来和孩子一起吃的。

为此,王女士非常气愤,但想到婆婆为了照顾孩子也不容易,也就没有明说,偷偷地把保健品藏了起来,后来婆媳之间也因此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。

有老人多次上当,还幻想把钱捞回来

2017年6月,曾有老人向本报反映,花20万元购买可以被“回购”的收藏品,结果收藏品公司以各种理由推托,而且有销售员自爆称:他们就是骗老人钱的。

报道之后没多久,这家收藏品公司就跑路了。2018年3月8日,记者来到当时的事发地,并先后探访了经四路某写字楼去年扎堆售卖收藏品的公司,却发现这些公司很多都不见了。

在等候电梯时,记者碰巧遇到了一位想卖东西的老人。老人姓李,今年76岁,手上有一些粮票和邮票,想让楼上的一家“文化公司”帮着拍卖。

“当时他们打电话联系我,我也很好奇他们怎么会知道我有这些东西。”

李先生告诉记者,自己之前被诈骗过,这一次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

“来两趟了,没敢卖东西。得时刻小心着,之前被骗了36万,可是给我长了个记性。”

记者得知,李先生之前在这栋写字楼内被骗过好几次。

“这栋楼里以前有家理财投资公司,我在那里存了一年钱,对方不停地返钱,我还挣了一些。看着有门,我一下子就投进去了36万。结果一分没回来,公司倒了人也跑了。”

李先生还告诉记者,这两年骗子公司少多了,可损失的钱是回不来了。   



  1. 往期推荐

  2. 【动态】举报非法集资奖励全国最高 青岛奖励额度提高至100万

  3. 全返通跑路杭州分公司摇身变成云合通?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

  4. 【曝光】上海润一财富涉嫌非法集资欺骗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

  5. 【案件】半年非法集资1.28亿 常州鼎胜网络涉案人员悉数获刑

  6. 【曝光】“国行融投”更名“嬉牛”再次袭来,很多被骗者再次上当

  7. 【专论】山寨币交易所好像赌场 专家:传销类山寨币属非法

  8. 紧随“沃尔克”之后,“MS福袋汇业”冒充监管的外汇黑平台传销骗局已全线崩溃!

更多反传防骗资料请长按二维码关注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